烟广诵读|渔灯节:别样节日薪火相传
2018-02-28 11:01:00 来源:烟台广播 [大中小]
烟台网络广播2月28日讯:用声音承载梦想,用声音打动世界!
他们用声音,让这个世界有了情绪和温度,
他们用声音,给耳朵带来了福利,
更让大家了解到播音主持的魅力!
烟台广播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将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带大家走进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今天由云天带来《渔灯节:别样节日薪火相传》。

渔灯节:别样节日薪火相传
诵读者:云天
“朝出顺风去,暮归满载回”。在渔船的驾驶舱前贴上吉利的对联,燃起大挂的鞭炮,锣鼓、秧歌汇成一片欢庆的海洋。傍晚时分,人们把用萝卜制作的渔灯,送到自家的窗台和门口,或者直接往港口、渔船送灯,让渔灯星火点亮漆黑的夜空。这就是胶东渔家人特有的节日“渔灯节”。正月十三十四,在蓬莱、在开发区,人们庆祝“渔灯节”,祝福亲人出海平安捕鱼丰收,感谢大海赐予丰美的鱼虾,祈求神明保佑,免灾除难。
根据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袁晓春多年调查研究,蓬莱“渔灯节”起源于明朝,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渔民出海捕鱼遇上大风,巨浪滔天,天黑后渔民还没有回来,渔民的亲人们纷纷提着灯笼汇集到海边,叩拜龙王、海神,祈求亲人平安回家。渔民的诚心感动了龙王、海神,顿时灯光连成了一片,闪烁的灯光映红了整个港湾。在海上漂流的渔民看到耀眼的灯光,立刻全身增加了力量,朝着灯光奋力驶去,终于全部平安回到岸边。从此,蓬莱沿海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举办“渔灯节”。渔村家家户户都做渔灯,渔民带上最好的贡品,前往海边祭海,祈求神灵保佑亲人出海平安。
“渔灯节”期间,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以及举办“渔灯节”渔村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前来观看,有的携带鞭炮前去渔船送鞭,共同欢庆渔家节日。渔村人头攒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处处欢声笑语,一片节日欢庆的热闹场面。
渔灯节是蓬莱沿海渔民独特的海洋文化习俗,它是根据我国传统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的灯会节庆派生而来,将节庆提前到正月十三、十四两天举行,变成送渔灯、渔家祭海的海洋文化习俗。这些特点将蓬莱渔灯节和南方的渔家节庆活动显著区分开来,独具北方特色。
渔灯节沿袭到今天,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祭祀祈福活动,已成为烟台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牌,其鲜明的渔家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醇酒飘香,声名远播。2005年,为欢庆即将到来的鸡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年又一年”春节特别节目,拍摄包括烟台在内的五座城市不同的春节民俗风情,其中渔灯节赫然在列。央视节目组对渔灯节进行了全程拍摄,并于大年三十下午向全国播放。2006年、2008年渔灯节相继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从规模上、内容上、形式上更加盛大丰富,每年开发区山后初旺、芦洋、八角三处的渔灯节活动,参与的群众、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等达到十几万人。
在2015年的渔灯节上,烟台开发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成为全国第一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国家级开发区。这也是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渔灯节再添的一块金字招牌,开发区也由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渔灯文化之乡”。
声音主人简介:
云天,烟台广播电台FM105.9《音乐副驾驶》主持人。所主持节目《音乐副驾驶》荣获山东广播文艺奖评选“十佳栏目奖”,个人曾获烟台广播电视台第二届“广电之星”和烟台广播第四、五、六届“听众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荣誉称号,2017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中获三等奖。
责任编辑: 栾堃